综合动态
【分会场集锦】第25分会场:氢能与氢能产业链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7月14-18日,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7月15日,由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州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共同承办的第25分会场“氢能与氢能产业链”成功举办。
本分会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才能,福州大学副校长江莉龙教授,德国雷根斯堡应用技术大学Michael Sterner教授共同担任主席,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王杭州、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唐鋆磊共同担任秘书长。来自中国、德国、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院士、知名教授及企业领袖等参加会议,交流氢制取、氢储运、氢利用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和最新成果,展望了可再生能源制氢、多元化储氢、氢燃料电池、绿甲醇和绿氨的制取、氢能在油气田领域的创新应用等方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氢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提供了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分会场共26个报告,吸引了国内外64个单位150余名氢能专家学者及产业代表参加会议。
分会场开幕式上,邹才能院士致欢迎辞,并作《氢能工业进展、挑战及展望》的主旨报告,深度剖析全球氢能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提出要像构建天然气工业体系一样加快构建绿氢工业体系、构建氢能应用消费中心、加强绿氢对目前灰氢与蓝氢的替代等建设性见解。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丁文江作《轻氢之镁,创新栽培》的主旨报告,从轻量化之镁、氢能源之镁、氢医学之镁以及氢农业之镁等多个方面介绍了镁基材料在能源、国防、医学和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挑战性的研究进展及前景。江莉龙副校长分享了研究团队近年来的重大成果,实现了“绿电—绿氨—零碳能源”全链条技术落地。


王杭州常务副院长在报告中指出,氢能正成为推动油气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动力,中国石油正加快构建覆盖制氢、储运与应用的一体化氢能产业链,打造油氢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绿氢制备”这一热点,来自北京化工大学的孙晓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章俊良教授、中国科学院王建强研究员、西南石油大学唐鋆磊教授、德国Enapter公司首席技术官Jan-Justus Schmidt等教授专家分别介绍了海水电解、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及阴离子交换膜水电解等技术路径,展示了在提升电解效率、降低成本方面的创新进展。在氢储运领域,航天 101 所安刚总工程师与中山大学李海文教授等就液氢与固态储氢的工艺优化与工程实践分享了应用前沿;方涛教授、吴乐教授等专家则展示了有机液态储氢、镁基热氢协同调度等面向工程化应用的研究成果,体现出中国在多技术路线并进发展中的显著优势。


会上,多位国外教授及专家分享了氢能领域融合发展的研究经验和成果。德国教授Michael Sterner深入分析了德国Power-to-X经济体系的发展经验与思路;墨西哥科学院院士Jorge Ancheyta Juarez介绍了重质油现场氢化升级新方法,为氢能在传统能源中的融合提供了可行路径;马来西亚沙巴大学校长Taufiq Yap Yun Hin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棕榈生物质制氢的可持续路径与关键技术突破,他强调通过高效催化转化和绿色工艺,棕榈废弃物可转化为清洁氢能,为东南亚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新思路。


本次会议不仅展示了氢能产业链前沿技术的最新成果,也为全球氢能产业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有力促进了全球氢能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了氢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为构建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未来提供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