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年纪念 > 百年历程

百年历程

      中国化工学会成立百年纪念专题片      

 

        中国化工学会前身为中华化学工业会(成立于1922年4月23日)和中国化学工程学会(成立于1930年2月9日),是中国百年化学工业和化工科技、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在中国化学工业从孱弱到自强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国化工学会所代表的全国化工科技、教育工作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救亡图存 实业报国 学会应运而生(1922—1949)

        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端于清末的洋务运动,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一批民族先驱首先发出了“振兴中华”、“实业救国”的呐喊并付诸行动。进入20世纪,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政治、经济、军事、实业、科技、教育均出现了借鉴西方、奋发图强、改造中国的热潮,以民族资本为主创建的化工企业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发展化学工业的实践中,化工先驱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和先进技术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在一批化工界仁人志士倡导和推动下,中华化学工业会应运而生。

        1922年4月23日,由陈世璋、俞同奎教授发起,中华化学工业会在北京成立,张新吾任会长,陈世璋任为副会长,俞同奎任总编纂,组成第一届理事会。中华化学工业会的宗旨是秉持学以致用为原则,促进化学界与实业界之联络,以提高我国化学工业的技术水平。自此,中国有了第一个化工界的学术团体。

        学会成立为早期化学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大大促进了化工人才的汇聚及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加速了化学化工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推动了化工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发展。范旭东、吴蕴初、侯德榜等一批化工实业和科技先驱陆续加入学会组织并成为学会领导人,带领学会秉持初心、践行使命,不断前行。

        1937年,吴蕴初将上海环龙路315号(现南昌路203号)房产捐赠给中华化学工业会作为学会活动场所(迄今仍为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的办公用房)。1937—1941年,抗日战争中上海沦陷,中华化学工业会停止活动。1942年1月,吴蕴初在重庆重组中华化学工业会并任第十二届理事会会长。

        从1922年至1949年,中华化学工业会在及其艰苦的环境中,召开了15届次的年会(会员/会员代表大会),共选举产生了16届理事会,会员发展到800多人,并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传播新技术知识。1923年创办了会刊《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内容包括论说、专门著作、调查录、化学工业新闻、新书刊、机械介绍、学会通讯等。1926年改名为《化学工业》,内容以科研论文为主,从创刊到1949年共出版45期。上述刊物为《化工学报》前身。此外,1946年5月又创办了《化学世界》科普刊物,以普及化学工业发展为主要内容,至1949年共出版48期。1929年举办了化工产品展览会;1934年举办了军用化学试验表演。1930年创办化工图书馆,藏书六千余册。学会还组织对外学术交流、来华专家作学术报告,为工厂提供咨询建议等。

        1930年2月9日,由顾毓珍、张洪沅等9人发起的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程耀椿博士任会长、张洪沅任会刊委员会主席组成第一届理事会。同年9月7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第一次年会。

        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以推动化工技术研究、促进化工事业发展为己任,追求尽早实现我国化工产品自给自足。从成立到1949年先后举办年会6次,选举5届理事会。曾与中华化学工业会多次合作进行学术活动。1934年创办《化学工程》期刊,吴承洛任总编辑,张洪沅任经理编辑。该刊内容以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为主,曾一度用外文出版向国外发行,至1949年先后共出版了31期。1942年,中国化学工程学会组织审定的《化学工程名词》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为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化学工程学会更加重视化学工程学科的建设、学术交流和工程技术应用,并长期与中华化学工业会密切合作。两家学会的问世成为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助推器,也为中国化工学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0年中华化学工业会与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决定将会刊《化学工业》和《化学工程》合并,改刊名为《化学工业与工程》,由张克忠任总编辑。

二、建国立业 艰苦奋斗 学会蓬勃发展(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迈出奠定基础、有计划发展的坚实步伐。特别是1958—1978年,以支援农业、纺织和国防建设为重点的化工产业结构升级逐步完成,我国化学工业稳步发展,学会事业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学会在全国科联(即今中国科协)领导下,在化工先驱、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同志主持下,坚持团结全国化工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开拓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出版学术刊物,普及化工科技知识,成立各省市地方化工学会。

        1952年3月,《化学工业与工程》第2卷第4期起更名为《化工学报》,由中科院编译局发行。《化工学报》编委会也以本届编委为第一届编委会成员,张克忠任总编辑。

        1956年,侯德榜与侯祥麟等化工学家酝酿、协商,拟将中华化学工业会和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合并,并于1956年6月成立了中国化工学会筹备委员会。1957年8月,中国化工学会挂牌成立,侯德榜任主任委员,张珍、曾昭抡、陈世璋任副主任委员,侯祥麟任秘书长。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服务国家产业大局,学会确定当年成立的国家化学工业部为学会的挂靠部门。

        1959年5月,中国化工学会与中国化学会合并成立中国化学化工学会,侯德榜任理事长,杨石先、恽子强、李苏任副理事长,侯祥麟任秘书长。

        1963年,中国化学化工学会分为中国化工学会和中国化学会。中国化工学会在哈尔滨召开年会并选举第30届理事会,侯德榜任理事长,刘放、张珍任副理事长,侯祥麟任秘书长。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会的组织建设日益扩大,至1966年会员已达1万多人,遍及全国化工及相关的轻工、冶金、核能、医药、纺织等工业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国化工学会为促进化工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化工学会与全国其他学会一样,停止了活动。

三、科技兴化 改革创新 学会气象万新(1978—2012)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我国科学史上的春天。同时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化学工业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至2011年,实现了向化学工业大国的跨越。

        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全国学会恢复活动的要求,中国化工学会的挂靠单位化工部立即成立学会临时领导小组,恢复学会的活动;由化工部副部长冯伯华任组长兼学会代理事长,化工部科技局局长陈自新为小组成员兼秘书长,成立临时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

        1978年11月15—22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期间,开展了盛大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确定了学会的外文名称为:“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缩写为“CIESC”),充实健全了学会领导和办事机构;会上选举陶涛为理事长,陈自新、冯伯华、顾敬心、郭慕孙、侯祥麟、姜圣阶、李苏、林华、葛春霖、苏元复、汪家鼎、徐僖为副理事长,陈自新兼秘书长。本次会议是学会恢复活动的标志。

        1979年《化工学报》复刊,出版2期后,1980年起改为季刊,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开始向国内外发行。1981年,《化工进展》创刊,并于1982年3月正式出版。1986年,《化工学报》(英文版,半年刊)创刊,并于1993年改名为《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季刊)。

        学会恢复活动的同时,全国28个地方化工(化学化工)学会都先后整顿充实了领导机构,发展了一批新会员,到1980年秋学会个人会员总数已达18044人。

        1980年11月,中国化工学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32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陶涛任理事长,陈冠荣、陈自新、顾敬心、郭慕孙、姜圣阶、李苏、林华、葛春霖、苏元复、汪家鼎任副理事长,陈自新兼任秘书长。大会修订了《中国化工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151名理事,成立科普工作委员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编辑工作委员会和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

        至此,中国化工学会恢复了各项活动。此后,学会召开了6次会员代表大会,杨光启、潘连生、王心芳、阎三忠、曹湘洪等分别担任学会第33~38届理事长。在各届理事会领导下,学会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和壮大,工作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学会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化工学会紧抓改革主线,积极探索实践,开拓工作新思路,加强横向联系。吸收与化学工业有关的19个部门的代表进入理事会,注重发展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知名专家教授为会员,扩大团体会员,吸收大型企业和大型研究设计单位以及高等院校参加,体现跨学科、跨行业、人才荟萃的特点,学会队伍不断壮大。到2011年,发展了包括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内的团体会员单位共计101个,发展个人会员近6万人。

        1990年,中国化工学会自北京市海淀区石油大院迁址至自有办公场所——北京市朝阳区小关街53号(现为安定路33号化信大厦)7层,为学会机构建设和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学会恢复活动后,在立足国内活动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交流渠道,取得一系列成果如下。

        1979年6月17—23日,学会首次派员参加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第19届“西德化工设备展览会”(ACHEMA)。会议期间,在成思危先生的积极推动下,学会和德国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协会(DECHEMA)双方达成协议,将在中国举办阿赫玛亚洲展(ACHEMASIA)。从1989年起,中国化工学会与德国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协会每三年在北京举行一次“阿赫玛亚洲展”,展出国内外新型化工机械设备和化工工程技术,介绍国内外研究开发成果。截止到2019年,已经举办了11届“阿赫玛亚洲展”。

        1980年2月,学会与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建立关系。1982年,中国化工学会与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在北京共同举办首届“中美化学工程会议”,交流化学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截止到2017年,共举办了9届“中美化学工程会议”。

        1982年,学会与日本化学工学会(SCEJ)和日本农药学会建立关系,举办首届中日农药技术交流会等。从2000年起,中国化工学会与日本化学工学会每两年在中国举办一次“中日化工学术研讨会”,截止到2021年,举办了10届,为增进两国化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1984年7月,国家科委批准中国化工学会橡胶学会加入国际橡胶会议组织。1992年10月学会首次承办“ ’92国际橡胶会议”。之后,分别于2004年、2014年成功举办2届国际橡胶会议。

        2001年9月,世界化学工程联合会在墨尔本正式成立,学会以发起单位和执委身份加入该组织。

        2004年3月,经科技部批准,学会加入亚太化工联盟。2008年8月,学会作为联盟主席单位,在大连成功举办第12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

        上述国际交流活动,对我国化工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设化工强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激励我国化工科学技术工作者投身科教兴国的化工事业,1999年中国化工学会设立了“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开展相关评审及表彰活动,推动了我国化工人才成长和化工科技事业的发展。截止到2021年,共开展了13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评审表彰活动,包括中国科学院徐僖院士、张锁江院士,中国工程院沈寅初院士、徐南平院士等近400名化工科技精英获得该奖项。

        2011年,中国化工学会对内部管理制度、各部室工作程序与标准进行了全面补充和完善,形成了44个规章制度办法、23个主要工作程序和标准文本、171个资料文件信息的体系文件。这项基础工作的完善,标志着学会组织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砥砺奋进 筑梦未来 学会跨越发展(2012—2022)

        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胜利召开,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开启了建设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的新征程。在此期间,中国化工学会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召开了两届意义重大的会员代表大会,为学会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2年4月22—23日,中国化工学会在北京召开第39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代表大会修订了学会章程,首次将“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纳入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新的学会领导机构,李勇武当选理事长,戴厚良、范小森、李静海、李彬、刘良炎、钱旭红、曲景平、谭天伟、吴秀章、徐大刚、杨元一(驻会)、张积耀、张勇、郑长波、周伟斌当选副理事长,杨元一兼秘书长。

        2017年10月13日,学会在北京召开第40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戴厚良当选理事长,何仲文、胡徐腾、华炜(驻会)、黄维、李静海、李良君、蔺爱国、刘良炎、潘正安、谭天伟、辛忠、张传江、张方、张锁江当选副理事长,华炜兼秘书长;成立了学会首届监事会,杨元一当选监事长,钱旭红、洪定一当选监事。本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会条例》《中国化工学会监事会条例》《中国化工学会会士条例》,为学会党建强会、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奠定了组织基础和制度保障。

        在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科协学会体系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变化。中国化工学会抓住机遇,紧跟形势,在党建强会、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创新助力、学科建设、人才举荐、承接职能、自身改革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学会组织力、凝聚力、支撑力、引领力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了适应当前、面向未来的学会事业发展新格局。2014年度荣获民政部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5A等级,先后获得民政部“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中国科协一流学会建设一类优秀社团”“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系统先进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中国科协党建星级学会(9星)”“中国科协优秀抗疫学会”等荣誉称号。

1.增强“党建强会”引领,推进一流学会建设

        2012年以来,中国化工学会全面落实中国科协要求,强化党建政治引领,深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改革。2017年5月成立学会理事会功能型党委,2017年10月成立学会监事会。在这一时期,学会自身建设和能力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全面推进会员结构、办事机构、人事聘任、治理结构、管理方式改革,提升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有效行使监事会对理事会的监督权力,明确理事履职义务,确保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依法依章程履职;强化学会秘书处的职业化建设,设立岗位目标责任制及竞聘制度;大力加强分支机构的管理和发展,完善分支机构管理和考核机制,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至2022年分支机构发展到40个。

        学会大力发展会员,提升会员服务水平。经2015年重新登记后,截至2021年底,个人会员总数超过4万人,单位会员近300家。为表彰在化工科学技术领域方面做出重大的、创造性的贡献和成就的会员,2018年学会开始开展会士评选工作,目前已有100位杰出的化工科技工作者成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其中两院院士46位。此外,学会积极发展外籍会员,促进与海外科技工作者交流和协作;建成14家“学生分会”,为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注重化工科技工作者价值引领,2021年学会发布《中国化工学会工程伦理守则》,倡导广大化工行业从业者承担社会责任。2021年成立“女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筹备“青年工作委员会”,为青年和女性化工科技工作者搭建能力提升平台。

        党建引领和深化改革为学会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发展空间。

2.培育学术品牌,构筑学术交流新高地

        2013年9月,学会在连续多年举办专业学术年会的基础上,在南京成功举办2013中国化工学会年会(综合性、多学科),并以此建立了两年一次的学会年会制度,至2021年共成功举办了5届高水平综合性年会,影响力不断提升。2020年9月,学会在北京召开首届“中国化工学会科技创新大会”,旨在服务提升石油和化学工业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成为学会年会的姊妹篇。此外,自2012年以来,学会强化学术品牌建设,培育了“国际烯烃与聚烯烃大会”、“芳烃产业链大会”、“化工过程强化大会”等一系列学术品牌活动。各分支机构学术交流活动如火如荼,每年活动近百次。

        学术期刊方面,2012年以来,《化工学报》《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化工进展》和《储能科学与技术》4种期刊的精品化、国际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学会四刊获得多个期刊奖项和国家基金资助项目,如《化工学报》获得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百强科技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TOP50等;《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二等奖;《化工进展》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化工学报》《化工进展》《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首批入选中国科协卓越期刊行动计划项目(2019—2023);《储能科学与技术》入选2021年度全国学会期刊出版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四刊均入选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期刊百强榜、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先进信息单位,获得“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称号。

3.大力开展化工科普,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2012年以来,学会依托行业专家力量,聚焦化工热点问题,化工科普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同时,在科普体系建设和科普工作常态化和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取得长足进步,荣获“中国科协科普工作先进学会”称号。

        2014年,为积极应对国内PX项目遭抵制群体事件,中国化工学会联合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化工信息中心成功举办了“2014中国PX发展论坛”,出版“科学认知PX”科普宣传册,产生较大社会反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50余家主流及专业媒体开展了持续报道,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还专门制作了专题节目,媒体相关报道、评论近1000篇,公众参与11万人次。上述活动正面、全方位地回应公众对PX的疑惑和关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维护PX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此外,针对社会公众关注的日常热点问题和化工相关突发事件,及时组织编写科普短文或系列专题报道,以客观公正、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公众解疑释惑,树立社会公众正确的科学认知。

        学会注重挖掘化工科普人才,经过数年积累,组建了一支涵盖我国石油化工领域多位院士、知名学者与科技工作者的科普传播专家队伍;2015年,学会与中国化工博物馆签订了科普工作合作协议;2016年6月,与中国化工报等六家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普联盟。

        2012年以来,学会先后编写并出版《神奇的稳定同位素》《走进化工》《身边的化工》等科普书籍,编写发布了《化工和抗击疫情》《认识化工》《化工和生活》《碳达峰和碳中和》等科普作品。

        2020年,学会积极参与中国科协“智惠行动”学会科技志愿服务基层行项目,组建百人化工科技志愿者团队,在广西、贵州、山西等开展并完成科技培训、科普讲座、技术指导等科技志愿服务,推进科技科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学会推进科普基地建设,2021年9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12家单位成为首批中国化工学会科普基地。

4.投身公益,积极承担国家科技文化传播工程项目

        2013年7月,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托,学会正式承接并启动了《化工名词》(定义版)审定工作,审定和定义化工名词22000多个,截止2021年底,已完成部分分册的发布出版。2015年5月,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委托,学会启动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化工学科编纂工作,编撰工作全面展开,并于2021年底完成全部初稿。

5.积极培养举荐优秀人才,助推科技精英脱颖而出

        2012以来,不断完善“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评奖办法和运作机制,组织了第5~13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评奖活动,奖项业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5年以来,学会每年向中国科协推荐“青年人才托举”人选,并组织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促进了优秀化工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2012年,学会对由浙江大学等高校发起的“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活动进行了整合,并联合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举办这一赛事,至2021年已连续举办14届。实践证明,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学会又联合教育部化工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天津大学,共同引进了由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主办的国际“Chem-E-Car竞赛”,并于2017年启动举办了“中国大学生Chem-E-Car竞赛”,至今已举办5届。

6.发挥学会智库作用,服务政府科学决策

        2015—2018年,学会组织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迫切需求,先后承担完成了“新材料领域前沿跟踪研究”“新能源材料前沿跟踪研究”“储能技术学科方向预测及路线图研究”“石油化工产品高端化发展战略研究”等4个软课题研究项目,出版了《石油化工产品高端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2016—2020年,学会先后在陕西、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地开展了高端智库专题调研咨询活动,为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需求提供了决策支撑。

7.积极承接转移职能,拓展科技公共服务

        自2012年,学会努力提升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逐步拓展科技公共服务领域。2018年初,学会正式启动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至2021年底,学会团体标准立项85项,发布21项。

        2018年学会启动了“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及事业单位聘用制技术人员人才水平评价”试点工作,为化工科技人员开辟新的职业发展途径。为了鼓励和表彰化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2019年学会正式设立了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得到了化工界及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8.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投身“科创中国”建设

        2014年以来,学会响应中国科协号召,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和“科创中国”建设,面向地方、企业、园区创新发展需求,开展科技精准服务,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地区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至2021年,学会建立了“德阳磷钛化工”“长兴新能源”“泰安水处理”“宁波聚烯烃”“宁夏氰胺”“平阳塑包”“濮阳生物基材料”等20余项落地产学研交流平台,与各地区签订战略和技术合作协议60余项,成立学会工作站18个,创建或参与产学研创新平台或联盟9个;连续获得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学会、科技志愿服务行动学会、中国科协服务企业创新学会等荣誉。

9.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会国际影响力

        2012年后,学会延续中美、中德、中日等传统合作交流项目的基础上,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国际化取得了显著进展。加强与世界化学工程联合会和亚太化工联盟组织的联系和活动参与度,积极委派代表参加两大国际组织的议事性会议,话语权显著提升。在李静海院士、谭天伟院士、陈建峰院士的努力下,2017年3月中国化工学会获得2025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WCCE12)暨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APCChE2025)在中国的首次主办权。

        2021年,与英国皇家化学会探索开展“特许化学家”的互认工作,持续推动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化、国际化水平。参加世界工程联合会(WFEO)工程伦理导则(英文)修订咨询会,积极参与世界工程组织的工程伦理建设工作。

        此外,2018年7月,中国化工学会以离子液体专委会、中科院过程所为依托,正式成立“国际绿色技术联盟”(IGTA);2019年9月,举办中国-东盟农用化学品高端论坛等。这些活动都是对外交流的有益拓展。

        2022年4月23日是中国化工学会成立一百年纪念日,回顾百年来中国化工学会的峥嵘岁月,抚今追昔,我们倍感自豪,更加坚定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学会的信心。

        筑牢初心,勇担使命,赓续发展。中国化工学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带领广大化工科技工作者,坚持“四服务”职责定位,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化工学会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