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工学会全名中国化学工业与工程学会(The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是由中华化学工业会和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合并发展起来的。
中华化学工业会由陈世璋、俞同奎教授发起,于1922年4月23日在北京成立,张新吾为会长,陈世璋为副会长,俞同奎为总编纂,组成第一届理事会。从1922~1949年共召开15次年会,选举16届理事会,会员发展到800多人,并开展一系列多项学术活动,组织学术交流宣读论文数十篇,经常在会所举办学术报告会,传播新技术知识。1923年创办了会刊《中华化学工业会会志》,内容包括论说、专门著作、调查录、化学工业新闻、新书刊、机械介绍、学会通讯等。1926年改名为《化学工业》,内容以科研论文为主,从创刊~1949年共出版45期。上述刊物为《化工学报》前身。此外,1946年5月又创办了《化学世界》科普刊物,以普及化学工业发展为主要内容,至1949年共出版48期。1929年举办了化工产品展览会;1934年举办了军用化学试验表演;1930年创办化工图书馆藏书六千余册。学会还组织对外学术交流、来华专家作学术报告,为工厂提供咨询建议等。
中国化学工程学会顾毓珍、张洪元等9人发起,于1930年2月9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选出程耀椿工程师、博士为会长,张洪沅为会刊委员会主席组成第一届理事会。同年9月7日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第一次年会。该会从成立到1949年先后举办年会6次,宣读论文数十篇,选举5届理事会。曾与中国化学工业会多次合作进行学术活动。1934年出版《化学工程》,吴承洛为总编辑,张洪沅为经理编辑。该刊内容以化学工程和应用化学为主,一度曾用外文出版向国外发行,至1949年先后共出版了31期。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中国化学工业会与中国化学工程学会决定将会刊《化学工业》和《化学工程》合并改刊名为《化学工业与工程》,由张克忠任总编辑。
解放后中国化工学会在全国科联(即今中国科协)领导下,在化工先驱、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同志主持下,学会坚持团结全国化工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举办学术交流会,并开拓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出版学术刊物,普及化工科技知识,成立各省市地方化工学会。学会的组织工作日益扩大,到1966年,中国化工学会的会员已达1万多人,会员遍及全国化工及相关的轻工、冶金、核能、医药、纺织等工业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国化工学会为促进化工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正当中国化工学会蓬勃发展之际,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国化工学会与全国其他学会一样,被迫停止了活动。
粉碎了“四人帮”,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我国科学史上的春天。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全国学会恢复活动的要求,中国化工学会的挂靠单位化工部立即着手成立学会临时领导小组,恢复中国化工学会的活动;由化工部副部长冯伯华任组长兼学会代理事长,化工部科技局局长陈自新为小组成员兼秘书长,成立临时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并筹备1978年的会员代表大会。1978年11月15~22日在湖南长沙召开了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冯伯华同志作了学会工作报告和1979年活动计划,开展了盛大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确定了学会的外文名称为:“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缩写为“CIESC”。),充实健全了学会领导和办事机构.会上选举陶涛为理事长,冯伯华、李苏、侯祥麟、姜圣阶、林华、陈自新、徐僖、葛春霖、苏元复、汪家鼎、郭慕孙、顾敬心为副理事长,陈自新兼秘书长。张西蕾、陈冠荣、张彭林为副秘书长。会议还决定在理事会领导下,成立学会秘书处;成立《化工学报》编委会筹备小组,商请苏元复、陈冠荣、卢焕章为召集人,请王箴、孙侃、凌士奇为科普委员会筹备小组召集人,要求两个筹备小组立即开展工作;并决定先建立8个专业学会。《化工学报》于1979年复刊出版2期后,1980年起为季刊。全国28个地方化工(化学化工)学会都先后整顿充实了领导机构,发展了一批新会员,到1980年秋学会个人会员总数已达18044人。
1980年11月,中国化工学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了第32届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共400人,会议传达贯彻了科协第2次代表大会精神,总结了中国化工学会1978年以来工作,修订了中国化工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151名理事,制订了1981年以后的学会工作计划。至此,中国化工学会不仅恢复了各项活动,工作上还有了新的进展,学会进入了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化工学会紧紧抓住深化改革这条主线,积极探索和实践,开拓工作新思路,加强横向联系,吸收与化学工业有关的19个部门的专家教授进入理事会,注重发展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知名专家教授为会员,同时采取“多会员、低会费、广服务”的方针,扩大团体会员,多吸收大型企业和大型研究设计单位以及高等院校参加,体现人才荟萃的特点。截止到2011年,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大型企业,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等院校,中化化工科技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过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在内的团体会员单位共计101个;在各专委会和地方(化学)化工学会发展近6万个人会员的基础上,学会直接发展个人会员299人。
从1982年起,中国化工学会与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中美化学工程会议”,交流化学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成果。截止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六届“中美化学工程会议”,中美化工届的同仁已经并将继续致力于发展更加高效、环保、节省资源的新方法、新工艺和新过程而做出新的贡献。
1984年7月,国家科委批准中国化工学会橡胶学会加入国际橡胶会议组织。2002年6月30日至7月3日,我学会委派何晓玫为团长的三位同志前往捷克布拉格汇报IRC2004的筹备情况及散发第一号通知。2004年9月22至25日,我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04年国际橡胶会议,这是每十年一次的盛会。参会人数达450人。2009年6月29至7月2日我学会派代表团赴德国参加IRC2009并成功申办2014年国际橡胶会议。中国化工学会橡胶专委会主任委员何晓玫担任执委委员。
从1989年起,中国化工学会与德国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协会每三年在北京举行一次“阿赫玛亚洲展”(简称ACHEMASIA),展出国外新型化工机械设备和化工工程技术,介绍国外研究开发成果。截止到2010年,已经举办了八届“阿赫玛亚洲展”。
从2000年起,中国化工学会与日本化学工学会每两年在中国举办一次“中日化工学术研讨会”,巩固和发展国际双边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技术和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两国化工事业的健康发展。截止到2011年,已经举办了六届“中日化工学术研讨会”,增进了两国化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两国化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共同发展。
2001年9月,世界化学工程联合会在墨尔本正式成立。发起组织有德国化工和生物技术协会、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中国化工学会、日本化学工学会、澳大利亚化学工程师学会、欧洲化工联盟、亚太化工联盟、美洲化工联盟等六个化工学会和三个地区联盟。该联合会的宗旨和原则:在世界范围建立一个讨论、发展和传播信息的平台,推动全球经济、环境、社会和技术问题的解决,推动化学工程继续教育。中国化工学会专职副理事长龚七一担任执委委员。
2004年3月29日,科技部以国科函外字[2004]37号文批准中国化工学会加入亚太化工联盟。该联盟的宗旨和原则:通过会员组织的共同努力,促进亚太地区化学工程的全面发展。同年10月,我会组团参加在日本北九洲举行的第10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我会副理事长欧阳平凯被选为亚太化工联盟副主席,同时决定第12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于2008年在中国举行。
2008年8月15-18日第12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在中国大连举行,会议主题:化工可持续发展,会议规模1200人。大会和理事会由我会承办。
为了激励我国化工科学技术工作者投身科教兴国的化工事业,1994年成立了《侯德榜科技发展基金》,2001年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在“侯德榜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内设了“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开展“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及表彰活动,推动了我国化工科技事业的发展。截止到2012年,已经开展了四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评审表彰活动。
2011年,中国化工学会对内部管理制度、各部室工作程序与标准进行了全面补充和完善,形成了44个规章制度办法、23个主要工作程序和标准文本、171个资料文件信息等三个组成部分,100多万字的学会体系文件。这项基础工作的完善,标志着我会组织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2年4月22-23日,中国化工学会在北京召开第39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本次会议根据民政部“社会团体章程示范文本”和“中国科协全国学会组织通则(试行)”及参照中国科协八大修订的章程,对学会章程进行了审议和修订,首次将“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纳入学会章程。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学会领导机构,李勇武当选理事长,杨元一当选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15年理事长调整为戴厚良同志。
2017年10月13日,中国化工学会在北京召开第40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40届理事会第1次理事会议,同期举办了2017中国化工学会年会暨学会95周年纪念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第40届理事会、监事会及领导机构,戴厚良当选理事长,华炜当选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元一当选监事长。
2012年4月23日,中国化工学会第39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
2017年10月13日,中国化工学会第40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40届理事会第1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